二维码.cn/搜一搜.cn/才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智慧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复制链接]

189

主题

361

帖子

216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67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14:1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智慧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沈政发〔2015〕67号
    稿源: 市政府办公厅  2016-02-16 15:36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单位:

  《沈阳市智慧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业经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沈阳市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沈阳市智慧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前 言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各国纷纷将智慧型、知识型高端产业领域作为打造经济新引擎、带动经济新发展的重中之重。本规划将这些产业领域总结为“智慧产业”,希望以此概念推动大数据及其与各相关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形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智慧产业与我国正在推进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等战略关联紧密,发展智慧产业能够快速推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激发生产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

  沈阳市正处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国家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发展期,创新发展和加快发展智慧产业,是沈阳市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沈阳市探索确立发展新重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沈阳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路径,对于建设经济发展新高地、全面提升沈阳市及沈阳经济区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据《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战略部署,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一、发展背景

  智慧产业是建立在智慧的发现、创造、运用、消费基础上,以大数据及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知识和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与服务的一类产业形态。当前,全球智慧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涉及领域日益广泛。根据领域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将智慧产业概括为“一核四业”。“一核”即大数据产业,“四业”分别为基础智慧产业、智慧产品制造业、智慧服务业和提升型智慧产业。

  大数据产业。大数据是将数据变成智慧的重要工具和桥梁,也是其他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智慧化的引擎,是智慧产业的核心领域。

  基础智慧产业。包括与大数据紧密相关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智慧产业的整体发展和其他产业的智慧化发展提供基础技术和手段。

  智慧产品制造业。将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家居产品、穿戴产品、制造装备等传统产品中,使传统产品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相关智慧产品包括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安防产品、机器人等。

  智慧服务业。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产业的智慧化程度,提供智慧化的服务。包括智慧医疗服务、智能交通服务、智慧教育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等。

  提升型智慧产业。通过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和工业领域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优势,创新发展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建筑业等新型业态,旨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图1  智慧产业结构图

  其中,大数据是智慧产业的核心领域。数据贯穿于智慧产业的所有领域和各个环节,使大数据应用与各产业紧密相连,成为推进传统产业智慧化的关键引擎。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大数据联系最为紧密的新一代信息产业构成了基础智慧产业。大数据、基础智慧产业与家居产品、穿戴产品、制造装备等传统产品融合,使传统产品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形成智慧产品制造业。基础智慧产业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产业的智慧化程度,催生智慧服务业。基础智慧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智慧化发展,形成了提升型智慧产业。

  智慧产业作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新经济形态,在产业变革浪潮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美欧日韩等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深度应用为重点,加速智慧产业发展,抢占全球产业变革新的制高点。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智慧产业核心领域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未来五年内将在全球形成数十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面对智慧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群体突破,国内外龙头企业纷纷从各自优势领域切入智慧产业,积极抢占新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这样的形势下,沈阳市应紧紧把握住经济和产业形态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依托已有的科研技术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智慧产业,通过智慧产业发展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二、发展基础与优势

  (一)产业优势: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与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智慧产业基础坚实。“十二五”期间,沈阳市在智慧产业部分领域实现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集群式发展成效显著。

  大数据产业体系初步健全,拥有东网科技、东软等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向大数据转型步伐加快,产业聚集效应初步展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智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软件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收入连续五年蝉联东三省第一;云计算、行业软件等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与工业制造等行业形成良性互动。

  智能产品制造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全省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已超过40%;机器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突出,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居于全国首位。

  智慧服务业蓬勃发展,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智能交通、智慧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新型服务模式得到广泛普及,通过将先进信息技术与自身业务的融合,企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提升型智慧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建筑业企业充分利用智慧技术进行创新,汇集了一批综合实力突出的领军企业,产业规模已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产业智慧化水平持续提升。

  同时,沈阳智慧产业依托产业园区形成多个智慧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资源的有效汇集与配置。

  (二)应用优势:制造业升级换代和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智慧产业应用需求强劲。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涌现,其对传统产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步扩大,其必然创造出巨大的应用市场。随着《中国制造2025》实施,我国制造业正处在换代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为沈阳市继续发挥智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该领域产量总值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沈阳市正在大力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沈阳市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引来难得的时代机遇。沈阳市在建筑业、制造业、农业等领域基础坚实,产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产业智慧化发展将带来新的机遇。

  (三)科研优势: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铸智力资源聚集地,产业创新能力突出。智慧产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科研能力是推动智慧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在沈各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研发实力得到持续增强,有效支撑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研发。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与新松机器人等重点企业的技术人才储备不断加强。截至2014年底,沈阳市已拥有108个市级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23项应用技术成果达到国际水平,在智慧产业的关键领域拥有机器人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四)区位优势: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产业发展地位突出,区位条件优越。沈阳位于东北三省的核心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独占东北亚的中心中央区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沈阳一直是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产业的带动和溢出效应明显。沈阳智慧产业的发展将辐射整个东北区域,为东北产业振兴、民众受惠提供支撑。沈阳是东北重要的产业资源集聚地,国际交流便利,人才、能源、交通等优势资源的聚集有助于智慧产业的持续健康高速发展。

  (五)战略优势:智慧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受到高度关注,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沈阳市是两化融合试验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智能制造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是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的重点,也是产业政策的汇聚地。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提出推动沈阳等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沈阳市发展智慧产业构建了优质的政策环境。沈阳市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围绕“惠民、兴业、善政”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实施了一批政策措施,为沈阳市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沈阳市发展智慧产业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大数据产业综合实力较弱,对智慧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未显现。二是智慧产业整体技术基础弱,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足,科研力量亟需整合优化。三是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少,围绕核心企业的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四是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尚不完善,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五是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围绕产业发展的体制创新力度仍需加强。六是高端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重要战略部署,以提升创新能力、深化产业融合为主线,以大数据为核心和先导,以培育新业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为抓手,以“一心四区”打造与“一核四业”发展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研发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人才等智慧资源,强化技术支撑,培育骨干企业,拓展和深化智慧产业应用,将沈阳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智慧产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丰富产品和服务,提升服务能力,拓展应用领域。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用联合推进的创新机制,强化关键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业态和新增长点。

  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加强产业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促进智慧产业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产品、服务与应用协同共进以及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立足沈阳发展实际,瞄准重要且条件成熟的行业领域和社会应用领域,启动一批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应用前景的重点示范项目,实现重点环节、重点应用领域的突破。

  开放合作,安全可控。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大力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和智慧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动智慧产业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夯实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增强安全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切实保障智慧产业信息安全。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构建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智慧产业体系,实现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产业集群优势突出、产业环境汇聚活力。

  智慧产业规模超过7000亿元,建成10个以上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培育年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培养和引进1000名高端人才,成为全国智慧产业策源地、东北智慧产业火车头、辽宁省智慧资源集聚中心。

  2、具体目标。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针对政府、企业及个人等不同用户需求,在金融、交通、电商、物流、医疗等领域建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示范应用项目,形成一批满足重点行业应用需求的关键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对产业技术进步带来重要贡献。在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领域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养和引进1000名高端人才。

  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培育一批具备自主研发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产品制造、智慧服务等领域龙头企业,集聚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培养年营业额过100亿元的企业10家,50-100亿元的20家,10-50亿元的30家以上。

  产业集群优势突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引进智慧产业相关的国内外领先企业,集聚区域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和资源。建成10个以上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集聚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智慧产业集群。

  产业环境汇聚活力。建立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和投融资环境,健全智慧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智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重点方向与主要任务

  依托沈阳市智慧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一核四业”。“一核”即大数据产业,“四业”即基础智慧产业、智慧产品制造业、智慧服务业和提升型智慧产业。

  (一)大数据产业。高度认识和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融合桥梁、创新引擎、智慧化先导等关键作用,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积极培育若干综合实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大数据骨干企业;打造东北数据资源集聚中心,增强资源整合和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大数据在汽车电子、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等制造领域及交通、金融、商贸、城市管理、社会事业等服务领域应用水平,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到2020年,沈阳市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大数据龙头企业达到10家,大数据产业从业企业达到200家以上,行业应用平台型公司10家,形成重要大数据产业园区2-3个,建成一个国家级工业大数据示范基地。

  1、推动数据资源建设与应用。突出数据资源建设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重点从数据标准规范、技术和工具、资源目录、数据集、平台建设等多方面推动数据资源建设。依托大数据管理局等部门,加快制定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办法,整合政府各部门公共数据资源,提升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促进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加快建设沈阳市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进公共数据资源适度、合理的跨部门分享和向公众开放,指导和带动全社会数据资源的合理、有序分享和开发利用。

  2、打造大数据产品体系。发挥东软集团、东网科技、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集中研发多源数据采集、海量数据存储、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挖掘、数据整合与管理、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通用数据库、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系统、分布式数据分析平台、大数据一体机、大数据应用展示平台、大数据安全防护平台等基础软硬件产品。

  3、开发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充分发挥本地软件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的传统行业解决方案优势,推动研发面向汽车电子、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重点行业大数据解决方案,开展以沈阳机床、沈鼓、北方重工为代表的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整合沈阳市三大电信运营商、工业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数据资源,建立工业大数据中心,提供围绕工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等全流程的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发展产品设计优化、工艺设计优化、生产过程优化、业务协同控制等服务,并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4、提升大数据服务能力。围绕政府的城市综合管理职能,重点在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服务领域,以及公共安全、自然灾害、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处置及环境监测保护等城市管理领域开展大数据服务。深化大数据与传统商业流通领域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大数据在金融服务、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科研等领域的服务创新,探索形成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东软等软件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挖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以及数据租售、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服务。

  5、强化大数据管理及运营。依托东网科技的数据中心和国际软件园的集聚能力,组建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统筹建设全市统一、安全的大数据开放平台。鼓励企业通过数据交易市场进行数据交换、交易,推动数据资源流动和价值再造。鼓励金融服务机构和数据评估机构积极提供数据交易撮合服务,完善以数据交易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体系,丰富数据金融衍生品,加快推动数据跨区域、跨行业流通。

  6、完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政、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机制。依托斐讯大数据产业基地和软通动力创新创业平台,带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应用发展。成立大数据产业和应用联盟,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联合特色鲜明、灵活高效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共同构建以数据为核心资源的涵盖研发、加工、采集、存储、商业化应用及衍生服务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支持企业牵头开展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大赛。

  7、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在金融、交通、医疗、能源、旅游、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应用试点。积极争取国家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和应用示范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各行业积极开展创新和试点。围绕智慧沈阳的建设和实施,在重点领域率先启动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大数据应用来激活产业发展链条,以实际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转变社会观念,从而支撑全市大数据产业和经济全局发展。

  8、建设大数据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专门开源社区,鼓励大数据技术研发实力强的企业牵头建立大数据开源社区联盟,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标准制定方面开展协同创新,为我国大数据发展提供开源支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结合计算机、数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基础,设立和发展大数据相关专业,培养跨学科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动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大数据企业集聚,形成大数据产业集聚效应。支持建立大数据测评机制,建立服务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质量等方面的大数据评估认证体系,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评测工作。

  9、探索建立大数据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大数据交换和交易标准体系,研制数据确权、数据资产、数据交易、数据服务等标准,促进大数据交易市场有序发展。开展标准验证和应用试点示范,建立标准符合性评估体系,在有条件的行业和领域开展标准验证和评估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化制定工作,提高标准话语权,实现我市相关技术和应用标准与国际同步发展。

  10、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探索制定面向政府信息采集和管控、敏感数据管理、数据质量、数据交换标准和规则、个人隐私等领域的大数据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明确大数据采集、使用、开放等环节涉及信息安全的范围、要求和责任,确保国家利益、社会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不受侵犯。建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大数据平台,对网络攻击、网络病毒、网络中断事故等重大安全事件进行全方位监测、精准化分析和智能化预警。系统梳理评估大数据基础设施、大数据管理平台、大数据应用等不同层次面临的安全风险,提出防控措施。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管理制度。

  (二)基础智慧产业。

  1、云计算。依托沈阳国际软件园等重点园区,鼓励东软集团、东网科技等企业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弹性计算、云存储、CDN等IaaS和PaaS服务,日常办公、社会管理、在线企业管理、数字内容、生活娱乐等SaaS服务。面向制造业、金融、医疗等重点行业,发展具有行业特点、满足行业应用需求的行业云服务。发挥东软集团、格微软件、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操作系统、安全系统、分布式系统软件、虚拟化软件等云计算基础软件和成套解决方案的研发和产业化。

云计算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资源监控管理、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等技术。
产品研发及服务创新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操作系统、安全系统、分布式系统软件、虚拟化软件等云计算基础软件。
应用于云基础设施和云终端设备的嵌入式软件。
SaaS相关应用软件。
基于IaaS和PaaS模式的弹性计算、云存储、CDN等云服务。
日常办公、社会管理、数字娱乐等产品和信息服务重点发展应用开发部署、在线企业管理等SaaS服务。
面向社会公众生活娱乐的在线数字内容分享、地理位置服务、在线工具、生活娱乐等SaaS服务。
面向制造业、金融、医疗等重点行业,发展具有行业特点、满足行业应用需求的行业云服务。
面向交通、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发展民生云服务。
重大行动
云计算基础设施优化行动——推进现有数据中心节能技术改造,加强数据中心能耗监测和管理。建设高水平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络接入能力和质量。
公有云服务创新发展行动——建设公有云服务平台。利用公有云平台促进数据资源汇聚共享,进一步扩大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应用的规模效应。
重点行业云服务发展行动——面向健康医疗、工业制造、交通、教育等重点领域发展与应用需求,大力发展行业云服务,开展典型应用示范,促进企业业务向云端迁移。
依托主体
国际软件园、东软集团、东网科技、中科院自动化所等。
政策措施
完善政府采购目录,将云计算产品及服务列入采购范围,优先采购省内企业产品及服务。
综合利用国家和省市财政补贴,支持重大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云计算创新项目、成果产业化项目、技术改造项目。


  2、物联网。依托沈阳君盾物联网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以云狐、怡亚通、晨讯等智能终端制造企业和以仪表院、中科奥维、凯泰、友联等物联网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面向工业、农业、商贸服务等领域,大力发展物联网数据采集挖掘等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打造以物联网技术驱动的智慧工厂、智能装备和智能制造,推广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应用。

物联网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新型传感器及传感节点研发技术、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和物联网标准化技术。
产品研发及服务创新
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发展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配套产业。
推动微纳器件、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面向工业、农业、商贸服务等领域,大力发展物联网数据采集挖掘等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
打造以物联网技术驱动的智慧工厂、智能装备和智能制造。
创建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联盟,推广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应用。
重大行动
开展重点产业示范应用——推动物联网在食品药品追溯、现代农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能交通、智慧生态监控等行业应用。
组建物联网公共交易平台——汇聚全市各物联网企业产品和系统集成方案,提供全市物联网产品和系统集成方案集中展示、咨询洽谈、定购支付、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服务,推广本市物联网企业的产品及服务。
依托主体
沈阳君盾物联网产业园、云狐、怡亚通、晨讯、仪表院、中科奥维、凯泰、友联等。
政策措施
在现有产业专项资金中加大对物联网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极引进国内外物联网龙头企业。

  
  3、行业软件。发挥东软集团、中科院自动化所、东大自动化等企业在工业软件领域的研发实力,研发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数据库等工业基础软件,研制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突破设备端的嵌入式数据管理平台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发展基于复杂装备三维设计、分析、测试一体化技术的自主集成化产品设计创新平台软件;形成监控信息集成和自动实时控制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集成应用软件以及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解决方案等一批工业应用软件。

行业软件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突破工控操作系统、实时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
产品研发及服务创新
面向数字化产品与智能成套装备的发展需求,研制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面向终端与云端数据的交换融合与智能协同需求,重点突破设备端的嵌入式数据管理平台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
发展基于复杂装备三维设计、分析、测试一体化技术的自主集成化产品设计创新平台软件。
发展监控信息集成和自动实时控制系统、实现生产任务的调度和执行功能的生产执行系统(MES)、集成应用软件以及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解决方案。
重大行动
开展应用示范——选取应用需求迫切,自主操作系统及解决方案比较成熟的行业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加强产业链协作——加强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与芯片、整机及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适配和优化,引导鼓励软件企业与制造企业开展跨领域资源和价值链的合作,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生态系统。
依托主体
东软、先锋、新松、东大自动化等。
政策措施
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工业软件与工业云服务标准体系和应用规范制定。

 
 (三)智慧产品制造业。

  1、移动智能终端。依托沈北新区等地手机产业园资金、人才优势,创新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消费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基于北斗导航技术发展汽车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等产品,提升用户端应用能力。重点提升智能手机(含平板)设计能力,加强智能手机生产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智能手机的制造工艺和产量,提升智能手机制造的良品率。推动智能手机的测试等业务发展。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大力推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抢占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空间。加快应用处理器、射频芯片、存储芯片、基带芯片等芯片产品的研发,不断提升对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的配套能力。面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应用需求,发展各类搭载于移动智能终端上的传感器器件,如光线感应器、红外感应器、温度感应器等。支持移动终端通信模块的技术创新,发展新型通信模块以适应4G/5G等高速无线通信需求。

移动智能终端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人机交互技术、整机设计技术、低功耗技术、防干扰技术、传感器技术、测试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射频芯片等芯片设计技术、先进通信模块技术。
产品研发及服务创新
新一代智能手机/平板。
新型可穿戴智能终端产品。移动智能终端核心芯片、传感器、功能组件。
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测试、成套解决方案。
重大行动
载体建设——重点园区及先进管理体系的建设。
产业聚集——引进重点企业。
创新发展——加强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依托主体
沈阳晨讯、沈阳斐讯、云狐等。
政策措施
对引进企业提供土地供应等优惠措施。面向重点、稀缺领域,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机器人。围绕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加快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布局。面向“机器换人”的市场需求,研发突破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构建数字化智能工厂产业能力。推动新型智能服务型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在餐饮、医疗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服务型机器人的应用推广。发展面向特殊行业应用的特种机器人。

机器人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控制技术、数字驱动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自主导航、人机协作、感知和认知。
产品研发
及服务创新
新型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重大行动
生态构建——培育引进一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
创新驱动——加强联合技术创新,推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应用示范——开展重点领域新型机器人应用示范。
依托主体
沈阳新松机器人、博林特智能高科机器人等。
政策措施
建立产业协作机制,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

  
  3、智能网联汽车。以本地汽车制造企业为依托,加强与龙头互联网企业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和体系改造,发展新型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先进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传统汽车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功能提升,不断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发展汽车电子产业,构建车联网产品体系,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主要核心组件的产业能力。构建智能网联企业发展平台,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上下互补和优势整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共同研发和市场推广。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驾驶辅助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无线车载系统设计与集成、车车通讯技术、车与控制平台间通讯技术。
产品研发
及服务创新
智能网联汽车整车。
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组件如车载信息系统、导航及定位系统、车身电子控制器件等。
智能网联汽车的系统集成服务。
重大行动
改造工程——支持传统汽车厂商转型发展智能网联汽车。
创新驱动——加强汽车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推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标准制定——参与或主导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
依托主体
华晨宝马、华晨汽车、通用汽车等。
政策措施
支持传统汽车企业转型发展,提供资金扶持。
基于汽车、信息等企业,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加强标准贯彻。

  
  (四)智慧服务业。

  1、互联网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创立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和团队。支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等业务。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具有实力的企业与金融企业合作构建。在保证技术成熟和业务安全的基础上,支持金融企业与云计算技术提供商合作开展金融公共云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金融产品定价等辅助决策。支持设立网络小额贷款、众筹、第三方支付、金融产品搜索、金融大数据分析、信用评价等互联网金融相关机构,为创业企业和早期科技成果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面向互联网金融应用的大数据技术,提供金融产品定价等辅助决策。
产品研发及服务创新
网络投融资平台,主要发展P2P网络借贷、众筹等。
互联网金融中介服务,包括互联网银行、金融网销、供应链金融等。
重大行动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创立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和团队。支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等业务。
培育金融大数据应用——支持金融企业与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合作开展金融公共云服务,利用大数据支持信贷匹配、风险控制等。
依托主体
银联商务、凯恩元钧、中普互联网金融等。
沈河区“金融云谷”暨国家级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和平区东北亚互联网金融总部基地等。
政策措施
建设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框架,按照其业务行为的性质、功能和潜在影响,研究制定适用的监管规则以及相应的监管部门,延伸和扩充现有监管法规体系。

  
  2、智能交通。构建沈阳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框架,整合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形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感知体系,推动跨交通方式和跨地域的交通信息互通。推广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鼓励互联网企业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服务。通过停车诱导屏、“我的沈阳”手机智能门户、“乘车易、行车易、停车易”手机智能门户等平台,推进多种出行方式信息服务对接和一站式服务。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平台挖掘分析人口迁徙规律、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车辆船舶行驶特征等,开展实时交通出行分析,为优化交通规划提供智能化分析决策支撑及相关服务。

智能交通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高精度地图技术、动态交通流量分析技术、路网优化技术、路径规划技术和车辆远程监控技术。
产品研发
及服务创新
智能交通管理协调服务,包括营运车辆智能监管、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服务。
智能交通大数据服务,包括城市智能化动态交通管理调度、物流车辆监控调度等。
重大行动
建设公共交通智能综合应用系统——整合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推动跨交通方式和跨地域的交通信息互通。
开展新型管理模式示范——积极推广基于车联网的智能化动态交通管理调度、营运车辆智能监管,鼓励互联网企业提供相应服务。
依托主体
天久集团、帝信通信、斐讯数据通信等。
沈北新区中国移动位置服务基地、辽宁神州北斗卫星运营服务平台等。
政策措施
促进新型服务模式的发展——推动交通管理部门面向新型模式的发展要求,放宽市场准入,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新模式的快速发展。

  
  3、智慧医疗。面向市医疗卫生应用和居民健康需求,整合各类医疗服务相关机构的数据资源,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区域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应用,推进集社保、医保、医疗、金融等一体化服务,提升从接诊、检查到出院、病案生成全流程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发展出院后监测、患者购药、送药等环节的智慧服务,针对孤老患者、残疾人士等行动不便人群,提供医疗就诊出院后的医疗配套服务,让医疗服务从病发治疗转向事前预防、发病救治、家中治疗。基于智能终端与健康管理平台,搭建养老呼叫救助和远程健康管理物联网平台,提升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实现医护人员的数字化、无缝隙健康监控,构建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整合眼病及相关慢性病大数据资源,加快眼健康医疗发展。

智慧医疗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相关技术,智慧医疗和健康管理系统分析技术,基于医学需求的人体友好型可穿戴设备监测、数据分析和材料技术等。
产品研发
及服务创新
医疗大数据服务,包括医疗与健康咨询、医疗信息检索与查询、医患智能匹配与筛选、远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共享等服务。
健康管理大数据服务,包括健康监测评估、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健康咨询等健康管理在线服务。
基于大数据的眼健康服务,整合眼病及相关慢性病大数据资源,加快眼健康医疗发展。
重大行动
推动智慧医疗和健康管理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医疗服务相关机构的数据资源,逐步实现各级医院之间、医院与医疗机构之间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信息开放与共享。
开展云医院试点应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集社保、医保、医疗、金融等一体化服务智能化水平,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
依托主体
泗水科技城、东软集团、新松医疗、飞利浦医疗创新中心等。
政策措施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加强区域卫生信息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信息机构建设,统筹智慧医疗平台建设,推动电子病例、远程诊断相关试点实施。

 
  4、智慧电商。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安全交易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和完善优势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特色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自建平台,推进网络平台服务、网络交易服务、网络贸易服务、网络交易保障服务在装备制造、农业、医药等行业的应用普及。提升大数据精准营销、智能客户关系管理、智能检索等服务能力。

智慧电商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交易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提升行业互联共享和科学决策水平。
产品研发
及服务创新
电商平台服务,主要包括云平台建设、运营、咨询及全流程解决方案等。
电商大数据服务,包括大数据精准营销、智能客户关系管理、智能检索等。
重大行动
发展行业电商——深化电子商务在工业、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和电子追溯系统,打造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平台。
支撑体系建设——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运营服务,支持交易、支付、管理、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多平台运营、咨询、电商全流程解决方案等电商服务。
依托主体
紫云台——中国工业淘堡网、陌贝网、熙康云医院平台。
中街、五爱、南塔智慧商圈。
浑南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于洪区永安新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皇姑区寰宇电子商务产业园等。
政策措施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鼓励高技术服务业面向电子商务需求研发产品,实施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制定和完善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激励机制,通过补贴或奖励资金促进行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

  
  5、智慧物流。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引进和建设,建设应用产品可追溯系统、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自动化仓储系统,实现物流链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分析自动化。研发提供物流数据分析、预测和应用服务以及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物流信息平台数据集成挖掘、分析决策能力,实现物流分拣中转、装卸运输、揽收派送各环节业务协同效率提升、资源合理匹配,为物流企业提供车辆调度、多式协调联运、物流跟踪、金融咨询、管理咨询、市场拓展等一体化服务。

智慧物流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运输车辆互联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流机器人控制与制造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产品研发
及服务创新
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产品可追溯系统、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自动化仓储系统等。
智能物流服务,包括需求预测、库存管理、物流金融、供应链管理等。
重大行动
建设智慧物流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区域性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搭建应用产品可追溯系统、可视化管理网络系统,实现覆盖沈阳乃至辽宁省的物流互联共享网络,提升数据集成挖掘、分析决策能力。
提升物流业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射频识别、机器人、信息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一体化交通网络、物流网络和智能物流建设,提升物流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依托主体
铁西装备业物流集中发展区、于洪区沈阳国际物流港等。
政策措施
开展智慧物流应用示范——依托智慧物流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智能仓储配送应用试点和推广,鼓励增值服务模式创新。

  
  6、智慧社区。搭建沈阳市智慧社区建设平台,通过社区事务一站式办理平台、市级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为进入社区的社会化服务企业提供数据支持,提升社区社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智慧社区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社区网格管理技术、社区事务一站式办理技术、社区服务综合信息技术。
产品研发
及服务创新
社区事务一站式办理服务,包括社区公共服务(审批)事项的前台一站式受理、后台分工合作,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市级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包括社区内的人、地、事、物、情等基本信息的管理以及基于这些基本信息能够为社会化服务企业提供的相关服务。
重大行动
建成一套系统——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
建立两个平台——社区事务一站式办理平台和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
依托主体
东软集团、沈阳昂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辽宁慧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
政策措施
为社会化服务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推动社区服务模式创新改革,完善相关政策,运用信息技术服务和安全可控的大数据应用有序推动社区相关服务的社会化。

  
  7、智慧养老。推进养老服务业与信息化技术相互融合,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建立并完善市、区(县)两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无缝对接,一是继续完善老年人应急呼叫服务平台,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物联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应急救助服务;二是整合医疗、养老、护理、家政等资源,搭建医养护综合服务平台;三是开发包括家政预约、康复照料、健康管理、护理看护、生活缴费、远程关爱、物品代购等项目在内“线上+线下”服务平台。

智慧养老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多屏终端管理操作系统、便携式医疗检测设备、智能化家庭终端成本控制、信数据交换技术、个人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技术、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多并发与高性能计算技术。
产品研发
及服务创新
研发居家养老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居家养老智能信息管理终端、家庭用户终端、社区管理终端、老人家庭与子女、服务商多屏互动服务等。
研发养老服务产品供求系统,主要包括养老服务产品目录(网上商城)及供给渠道、在线精神慰藉和文体娱乐服务等。
医养护综合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网上预约、网上查询、网上咨询、远程会诊等。
重大行动
打造养老服务产业化链条——将传统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企业通过统一的线上平台连接与程序,运用O2O的概念打造沈阳本土化养老服务“线上线下”的运营合作理念,使养老产业成为可持续化运营与发展的商业模式。
依托主体
蓝卡集团、慧家传媒、东软熙康等。
政策措施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支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PPP(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等模式建设或发展养老机构,允许专业医师到民办养老机构设立的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

  
  (五)提升型智慧产业。

  1、智能制造。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有效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依托沈阳自动化所国家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科院金属所材料国家实验室、东北大学沈阳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提升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协同能力。在传统优势行业领域,率先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制定行业智能升级的发展路径。鼓励和支持智能制造基础较好的企业建设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开展定制化和个性化生产服务。

智能制造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着力突破高性能材料制备、高效复合增材制造、先进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光机电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抢先布局高性能材料制备、3D打印机制造、高精度激光器等领域。
产品研发
及服务创新
重点依托沈阳机床集团,不断完善和发展i5智能数控系统,大力推动智能机床、立(卧)式加工中心、高精度数控机床、特种数控机床等产品的创新升级。
依托沈鼓集团,重点发展大功率压缩机等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依托北方重工、三一重装等企业,发展智能综合采掘和输送设备,提高对石油采掘、煤矿挖掘等产业领域的支撑能力;依托特变电工,大力发展智能变电设备,促进智能电网的升级和推广;依托沈北手机园,加强企业间协作,重点发展集生产、测试等功能为一体的小型设备的智能成套装备。
重大行动
在机械装备、汽车产业、航空产业、电子信息、轻工建材、医药化工等传统优势领域率先推进典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依托沈阳自动化所,建设国家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智能制造技术与标准体系,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和成果产业化平台。
依托国外先进企业,加快启动沈阳工业4·0智能服务中心项目,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示范中心、智能制造人才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主体
新松机器人、沈阳机床、沈飞等。
政策措施
细化和落实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应用的自主创新、财税扶持、投融资以及人才培育和引进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2、现代建筑业。以现代建筑装备制造和产品生产“两个基地”,科技研发、工程检测、技术培训“三个中心”,铁西、浑南、沈北、法库陶瓷“四个园区”,市场培育、生产配套、技术研发、政策扶持和培训推广“五个体系”的建设为工作主线,积极推动现代建筑产业化工作由政府主导向市场支配转型。重点培育和扶持沈阳远大集团等现代建筑产业化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挥产业集群效应。鼓励和支持企业提升技术、产品及服务创新能力,产学研用相结合,重点加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广。加大对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将现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向现代建筑业倾斜,鼓励现代建筑产业重大项目争取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支持。

现代建筑业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
大力发展和应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建筑智能化、水资源再生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成套技术。
产品研发
及服务创新
加快研究制定基础性通用标准、标准设计和计价定额,构建部品与建筑结构相统一的模数协调系统,研发相配套的计算软件。
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重大行动
重点支持现代建筑产业科技公共研发检测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研究制定适合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技术、产品和装配施工标准,尽快形成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产品标准,并力争上升为省级或国家级标准体系。
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并购国外先进现代建筑业企业,整合国际相关要素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开展多层次现代建筑业知识培训,提高行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依托主体
沈阳远大集团、鹿岛建设公司等。
政策措施
面向沈阳市现代建筑业发展,及时跟踪产业发展状况,建立较为完善的行业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对现代建筑业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应用;高度重视对现代建筑业的宣传和应用推广的力度,提升社会对产业发展的认识,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基础型智慧产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重点支持农产品安全溯源、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农业信息集成、智能决策、数字模拟、精准农业等农业信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利用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自动监测,提升农业管理和环境监测能力。支持市、区(县)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站点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路线图
技术突破
重点突破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实时监测与控制技术、食品溯源防伪技术。
支持智能传感器、采摘机器人、自动控制精密播种机、集成信息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开发。
产品研发
及服务创新
支持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系统、遥感系统、食品溯源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和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开发。
重点发展农业云计算服务,提供农产品从种植管理、采收管理、储运管理、加工管理、销售管理的全产业链信息化异地管理服务。
发展农业大数据服务,结合土壤、墒情、水文、田间肥力、苗情、杂草及病虫害等信息,提供农业生产决策服务和监测预警服务。
重点发展农产品溯源服务、农业经济体验服务等。
重大行动
建设面向农产品流通的云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销售企业提供CRM、ERP等方面的软件在线服务,及农产品客户信息、业务信息、交易信息等数据资源整合服务。
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移动电商平台、网上供销社、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之间合作联动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产销对接。
建设农产品监测和食品溯源平台,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全流程进行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追溯,创新农产品安全管理模式。
建立市、区(县)两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系统平台。
依托主体
隆迪高科技、禾丰牧业、文成企业集团等
政策措施
加强对全市现代农业的统筹规划和管理,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全面推进布局农业信息基础设施,重视对面向现代农业领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五、重大工程

  (一)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充分发挥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优势,以沈阳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为主体,加快完善宽带网络、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优化改造进程,扩大光纤到户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大力推广基于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试点应用系统建设。

  加强无线WiFi网络和3G/4G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构建支撑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无线城市一张网。实现重点功能区和公益性文化场所、商务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接入信号全覆盖。提供无处不在、无缝覆盖的宽带接入服务。

  (二)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设立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技术实验室。瞄准智慧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智慧产业创新联盟,支持企业联合承担国家和省智慧产业相关技术攻关、试点示范应用等项目,推动企业级技术交流和合作。

  建立健全科技收益分配激励制度,鼓励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技术转让市场的作用,支持建设知识与服务交易平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科研院所,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转移转化,及科技成果二次开发。

  (三)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支持东软、东网、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所、新松机器人等智慧产业企业快速发展。

  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技术、产业联盟,开展联合创新和应用推广,以点带面,迅速在国内外树立良好的产品认知度与企业知名度。支持龙头骨干和中小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联合承接产业项目。鼓励软件和信息服务重点企业加快向智慧服务转型,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用户口碑好的名牌智慧产品和智慧服务,催生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慧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四)招商引资强化工程。由市政府牵头组建招商引资小组,瞄准国内外智慧产业知名企业,建立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名录,制定具体的招商引资方案。精心选择、包装、储备一批招商项目,制定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库,定期对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名录和重大项目库进行动态调整。

  由招商引资小组制定具体招商活动方案,每年赴1-2个目标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考察、推介、洽谈等招商活动。选择1-2家国内知名的大型商业性组织或专业招商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委托招商协议”,发挥其资源优势、专业实力和增值服务能力,帮助引进优秀企业和优质项目。

  针对产业链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招商,完善产业链条。选择已经入驻的龙头企业,引进与其配套合作或有供应关系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五)产业集群打造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研究发布产业集群指数,加强预警和引导。根据各区(县)功能定位、资源分布和发展基础,细化区域重点发展产业,布局重大工程和项目,支持各区县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构建面向智慧产业集群发展的统计监测和动态评估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集群评价机制,完善评价考核和分类指导。

  实现全市智慧产业集聚发展和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布局。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组建企业战略联盟,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抱团集聚发展,联合加强研发创新和市场拓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和产业链协同效应,形成强有力的智慧产业发展集群。

  (六)应用示范推进工程。选择产业基础好,应用效果突出的地区和企业开展应用示范,通过智慧产业应用示范来激活产业发展链条,以实际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转变社会观念,从而支撑全市智慧产业和经济全局发展。

  加强应用示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机构和协会等合作构建面向金融、交通、物流、医疗、旅游等行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行业领域的应用示范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智慧产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支撑能力。

  (七)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放工程。结合沈阳智慧城市规划,统筹政府数据资源和社会公共数据,推动政府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经济等基础数据资源和交通、医疗、环保、就业、能源、金融、电信、国土、公安等重要领域数据开放融合。形成大数据采集机制,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建设互联网重要数据资源目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备份和保护互联网重要数据资源。统筹规划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制定数据开放共享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开放的机制和程序,加强对政府部门数据的统筹管理,推进公共数据资源适度、合理的跨部门分享和向公众开放,指导和带动全社会数据资源的合理、有序分享和开发利用。

  (八)机器人产业壮大工程。围绕沈阳新松机器人核心技术和产品,面向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构建需求,向下提升核心零部件、核心组件供应能力,向上推动形成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工业大数据等产业体系,构建涵盖全产业链、具备生态化发展特征的产业生态体系。实施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支持自主研发或引进先进的控制技术,提高高性能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减速机等产品自主供应能力。实施智能工厂研发工程,促进机器人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充分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工厂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实施数字工厂应用示范工程,在机械装备、汽车等领域开展数字工厂的应用示范,逐步完善数字工厂解决方案,提高工业制造的产业效率。提升核心零部件自主供应能力,掌握智能化数字工厂相关核心技术,形成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

  (九)智能制造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突破智能制造涉及的基础材料、关键流程和工艺、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高性能医疗器械、3D打印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面向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装备、电力装备、先进机械装备等行业,大力推进行业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智能化升级,引导企业提升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实时监控和自适应控制等先进制造能力。鼓励和支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加强对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应用推广。

  (十)创新创业培育工程。发展创业服务。依托现有科技园区,建设工业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等创新孵化器、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等。建立形成合理、适度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加快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地理、科技、农业、环境、金融、质量、统计、企业登记监管等智慧产业重点方向相关数据集中向社会开放。完善智慧产业创新配套服务体系,发展检验检测、工艺验证、产品研制、法律咨询等第三方专业服务。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完善全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入整合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等服务资源。建设智慧产业相关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支持大中型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等方式,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共同发展。开展各类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定期举办智慧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创新项目与企业对接的服务平台。

  六、空间布局

  围绕智慧产业五个层面,形成“一心四区”的空间布局。

  中心区域依托金融及商业中心地位,重点发展智慧服务业,培育创新创业环境。

  北部区域依托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打造智慧产品制造业高地。

  南部区域依托信息产业优势,打造大数据与基础智慧产业集聚地。

  西部区域依托装备制造优势,打造提升型智慧产业基地。

  东部区域依托泗水科技城,重点发展眼健康医疗产业,打造智慧医疗产业基地。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机制建设。

  完善领导体系。充分发挥智慧沈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重点解决制约智慧产业发展的重大及关键瓶颈问题。由市经信委和大数据管理局共同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领导小组议定事项的督办落实,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协调解决智慧产业发展和应用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网、物联网等智慧产业领域专家和企业代表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领导小组顾问机构,为产业发展和项目推进提供决策咨询。

  建立部省沟通机制。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和辽宁省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积极申报部委、省级地方项目,加强与国内外重点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产业联盟的合作交流。

  (二)加强产业政策环境营造。

  贯彻和落实国家、省、市相关产业政策。围绕《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营造有利于沈阳市智慧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强产业政策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鼓励和支持制定或出台有关意见,细化和落实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应用的财税、投融资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在创新创业发展、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市场培育、知识产权保护、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进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落实政府采购政策,以市场应用促发展。鼓励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采购本地企业提供的智慧产品及服务。完善《沈阳市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将云计算产品及服务列入采购目录,优先采购省内企业产品及服务。面向工业制造、生活服务等领域,制定机器人等产品采购目录,完善采购机制。

  加强市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面向大数据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对大数据开放共享、行业监管、应用示范等方面的管理规范,营造良好的大数据发展环境。面向互联网金融领域,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按照其业务行为的性质、功能和潜在影响,研究制定适用的监管规则以及相应的监管部门,延伸和扩充现有监管法规体系。面向现代建筑业,及时跟踪产业发展状况,建立较为完善的行业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对现代建筑业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应用;高度重视对现代建筑业的宣传和应用推广的力度,提升社会对产业发展的认识。面向工业云领域,重视对工业云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以及应用服务的规范。

  (三)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引进。

  加强人才引进。制定和完善创新、创业和领军人才引进办法。结合沈阳市智慧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创新、创业和领军人才引进机制、引进条件、引进程序、制度保障、政策扶持等,吸引和激励中高端人才来沈创业和工作;积极实施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研究与发布制度,每年发布一次。通过建立各行业各专业岗位紧缺状况动态调查、定期研究、周期发布、政策响应等机制,全面了解沈阳市智慧产业领域主要细分领域、重点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研究应对措施,加大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加强人才培育。支持东软集团、中科院自动化所、计算所、北方软件学院等重点企业、高校院所以及第三方培训机构,在沈阳市智慧产业发展集聚区积极创建中高端人才培养和发展平台。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经考核确认并保持正常运行的给予资金资助,对做出较大贡献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资金支持。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来沈创新创业的高层次智慧产业人才及高校毕业生给予资助,并通过股权、期权、年薪制、住房补贴等手段提高对重点人才的激励,鼓励企业增加人才资本投资。

  (四)促进投融资改革与创新。

  有效对接国家、省、市资源。围绕国家和辽宁省支持智慧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为企业提供辅导和帮助,积极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核高基”重大专项、工业转型升级基金项目等的支持,优先对项目承接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加大对智慧产业发展相关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重点对智慧产业研发创新项目、应用示范项目等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市本级各专项资金重点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产业倾斜,加大对技术、产品、服务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持。

  建立和完善全市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沈阳市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围绕智慧产业发展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政策性担保机构加大对智慧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担保支持力度,在担保风险分担比例和担保费率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面向创新型企业、中小企业提供定向融资服务。探索政府和企业资本合作(PPP)的建设运营模式,完善资本金注入、政府购买服务、融资担保等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沈阳市智慧产业发展。

  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吸引和支持海内外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入驻企业的战略投资。设立或引导现有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和跟进投资方式,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智慧产业重点企业的投资。定期开展产业与资本的专场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合作关系,投资创业期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

  (五)建设高效公共服务体系。

  合理利用已有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沈阳市现有的产品设计研发、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等十大类公共服务平台,为智慧产业相关企业提供持续有效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支撑体系。积极引进智慧产业相关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入驻。

  强化行业中介服务。面向智慧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引进和培育优秀的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发展,促进信用评价、法律顾问、财税、投融资、知识产权、资质认证、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发展。

  发挥产业联盟和协会作用。鼓励和支持以龙头企业牵头,行业内相关单位组建智慧产业发展联盟或者行业协会,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推进国内外智慧产业相关企业落户沈阳。

  (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做好信息安全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和完善智慧产业中的信息安全管理规则、管理模式与管理流程,有效保障云基础设施、数据通信、数据存储、云平台等环节的安全可靠。引进国内技术领先的云安全、大数据安全等网络安全厂商,推动由传统的安全软硬件产品向综合性安全服务平台解决方案的转型发展,为沈阳市智慧产业领域重点企业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网络安全服务。

  重视政府数据开放和管理。加强对市政府机关、重要企事业单位数据的管理,明确数据管理的权限、流程。加快建立数据标准体系,确定数据开放和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权限,厘清数据管理及使用的义务和权力。强化大数据存储、灾备、应急管理服务能力和机制,支持数据加解密、数据审计、数据销毁、完整性验证等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及应用。强化企业和社会对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

  建立良好的应急响应机制。构建信息安全监测响应体系,引进信息安全专业测评机构,加强安全评测、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加快构建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针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业务特点探索针对性更强的监管手段。建立数据安全评估体系,切实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审计安全和数据利用安全。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做好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工作预案,提升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附件1

  智慧产业的概念和特点

  一、智慧产业的定义

  智慧产业是建立在智慧的发现、创造、运用、消费基础上,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知识和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与服务的一类产业形态。

  与传统产业相比,智慧产业更强调智能化,包括研发设计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智能化、市场营销的智能化等。智慧产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

  二、智慧产业的分类

  智慧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根据领域的性质,可以将智慧产业划分为五个层面,即大数据、基础智慧产业、智慧产品制造业、智慧服务业和提升型智慧产业。

  大数据。大数据是将数据变成智慧的重要工具和桥梁,也是将其他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智慧化的引擎,是智慧产业的核心领域。

  基础智慧产业。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大数据紧密联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智慧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为智慧产业的整体发展和其他产业的智慧化发展提供基础技术和手段。

  智慧产品制造业。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融入到家居产品、穿戴产品、制造装备等传统产品中,使传统产品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形成智慧产品相关产业。相关智慧产品包括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安防产品、智能装备、机器人等。

  智慧服务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产业的智慧化程度,提供智慧化的服务,包括智慧医疗服务、智慧旅游服务、智能交通服务、智慧商务服务、智慧教育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等。

  提升型智慧产业。通过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和工业领域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优势,创新发展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建筑业等新型业态,旨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表1智慧产业分类

层次
主要领域
主要表现
主要内容
大数据
大数据产品
大数据软硬件及解决方案
大数据管理软件
软硬一体机
大数据运营管理
大数据管理
大数据运营
数据存储管理
数据开放共享
数据交易流通
大数据服务
大数据行业服务
工业大数据服务
农业大数据服务
商业大数据服务
金融大数据服务
……
基础型
智慧产业
云计算
行业云
工业云服务
农业云服务
电子商务云服务
物流云服务
……
民生服务云
医疗云服务
旅游云服务
交通云服务
教育云服务
……
云计算产品及解决方案
云操作系统
虚拟化软件
整体解决方案
……
移动互联网
移动终端及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制造
移动终端产品制造
移动互联网软件及服务
移动互联网软件平台
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
移动通信
WIFI、3G/4G/5G等移动通信网建设、移动通信服务
物联网
物联网感知制造
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
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
微纳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
物联网服务
物联网网络基础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物联网数据采集挖掘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行业软件及解决方案
工业软件
制造业解决方案
智慧产品制造业
机器人
具有智能化的机器人产品
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
智能工业设备
具有自我调整能力、网络远程控制能力的工业设备
数控机床、自动化智能成套设备
测控装置
具有各类环境感知的元件和设备
新型传感器、智能仪表等
移动终端产品制造
依托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产品
手机、可穿戴设备等
智能网联汽车
具有智能化功能的汽车产品
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汽车等
智能家居
具有智能化水平的家居产品
智能电视、智能空调等
智慧服务业
先进信息技术
+服务业
—先进信息技术+高效物流
—先进信息技术+电子商务
—先进信息技术+普惠金融
—先进信息技术+惠民服务
—先进信息技术+文化创意
—先进信息技术+旅行出游
—先进信息技术+便捷交通
—先进信息技术+政务管理
—先进信息技术+高效物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智能仓储)
—先进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跨境电商)
—先进信息技术+普惠金融(移动支付、在线理财、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
—先进信息技术+惠民服务(在线医院、智慧养老健康、在线教育、个性化教育)
—先进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创意设计、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动漫、手机游戏)
—先进信息技术+旅行出游(旅游O2O、旅游信息共享、在线旅游信息服务)
—先进信息技术+便捷交通(智能出行、智能交通管理)
—先进信息技术+政务管理(政务数据开放等)
提升型智慧产业
先进信息技术
+传统产业
—先进信息技术+制造业
—先进信息技术+农业
—先进信息技术+建筑业
智能制造
现代农业
现代建筑业

  
  三、智慧产业各领域的关系

  大数据是智慧产业的核心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出了数据的核心地位,无论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产业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在紧密围绕数据的生产、采集、整合、存储、分析等过程进行处理、应用和创新,数据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原始数据被赋予相应的含义后产生了信息,经过组合和规律挖掘,信息演变成了知识,知识的利用和驱动产生了智慧,正是由于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和数据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才使智慧产业孕育而生。大数据是将数据变成智慧的重要工具和桥梁,也是将传统产业智慧化的引擎。

  作为智慧产业的核心部分,大数据与智慧产业的各个领域关联紧密,是连接各领域、打通智慧产业数据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特别是与基础智慧产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其中,云计算平台能够为大数据应用提供高效、廉价、灵活扩展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计算资源,大数据应用能够使云计算的价值更加突出,并推动云计算更好的与行业应用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物联网为大数据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资源,物联网技术推动了数据采集能力的发展,为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大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有效地执行,大数据应用的效益使物联网价值获得延展;移动互联网扩展了大数据的数据源和应用场景,大数据丰富了移动互联网的服务种类,提升了用户体验和黏性;行业软件和解决方案是大数据与行业结合的载体,大数据深化了软件和解决方案在行业中的融合发展。可见,大数据是基础智慧产业的应用和延伸,也是其他智慧产业走向智慧化的必经之路。

图1智慧产业结构图

  数据贯穿于智慧产业的所有领域和各个环节,使大数据应用与各产业紧密相连。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大数据联系最为紧密的新一代信息产业构成了基础智慧产业。大数据和基础智慧产业与家居产品、穿戴产品、制造装备等传统产品融合,使传统产品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形成智慧产品制造业。大数据和基础智慧产业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产业的智慧化程度,形成智慧服务业。大数据和基础智慧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智慧化发展,形成了提升型智慧产业。

  四、智慧产业的特点

  1、高成长性。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产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机器人、智慧服务等智慧产业的核心领域,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迅速增长。例如,21世纪以来,受网络泡沫和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增速仍达5%。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增速更是超过20%,未来将创造若干个千亿美元级市场。同时,智慧产业加速向金融、交通、物流、教育、医疗等领域扩展,新业态新领域不断涌现,正逐渐从扩展为全局性的经济形态。

  2、高技术性。智慧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智慧产业的高技术和高智力投入特性,发达国家和智慧产业的龙头企业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例如,国外龙头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微软、IBM、甲骨文、谷歌、EMC、SAP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均超过10%的企业,SAP为136%、微软为129%、甲骨文为127%、谷歌为120%、EMC为107%。

  3、高附加值。附加值是指在产品原有价值基础上,通过有效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智慧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这就决定了其高附加值特征。例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产业的核心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渗透,推动各领域技术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加速应用,引发发展理念、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价值链重大变革,加快了技术、产品和生产模式的迭代。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完成从价值链低端的代工角色向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角色转变;通过生产模式创新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对价值链高端环节资源的集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价值。

  4、高融合度。同传统产业相比,智慧产业的产业融合度更高,其子领域并不一定是单一的产业形态,而是若干个传统产业跨界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产业中的广泛应用,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和信息广泛整合,重构着传统产业、领域的创新链和价值链,使得智慧产业的子领域往往是软件产业、硬件产业、信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传统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形态,展现出单一产业难以比拟的广阔价值空间,培育形成新业态和新经济增长点。

  五、智慧产业的发展要素

  1、技术要素: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智慧产业是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入,智慧产业的竞争正日益激烈,核心关键技术成为智慧产业发展的命脉。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苹果、谷歌、微软等跨国企业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以及核心技术的重要性,非常注重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先进技术的突破以及产品的开发创新,拥有大批专利,掌控绝大部分产品标准的制定权,不断强化在全球技术领先优势,以期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在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2、智力要素: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是智慧产业保持创新持续性的必备条件。智慧产业领域的企业时刻面临新产品、新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冲击和挑战,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支撑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同时,智慧产业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加鼓励创新,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实践提供机会和条件。为此,很多企业都对创新型人才趋之若鹜。如百度为发展人工智能,力邀谷歌人工智能之父吴恩达加盟,成为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的加盟使百度在短期内吸引了8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使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并已将成果应用于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等产品。美国智慧产业的快速发展源于出现了苹果、谷歌等极具创新能力的企业,其产品拉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共同进步,并对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创新型人才是推动这些企业成功的核心要素。

  3、资本要素: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创业创新活跃是智慧产业的重要特点,其对风险投资的依赖度较高,积极活跃的投资环境是智慧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风险投资不需要抵押,也不需要偿还。对于创业者来说,使用风险投资创业,即便失败,也不会背上债务遭到银行催逼。这种鼓励尝试、容忍失败的投资方式极大刺激了创业者的创新欲望。许多智慧产业领域企业采用轻资本方式运营,在发展初期无法上市且难以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的情况下,风险投资的注入无疑于雪中送炭。在技术演进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风投成为创新创业活动得以持续并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

  4、政策要素: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政策能够支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相关投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区域布局政策、人才培养政策、产业技术政策、软件出口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有助于形成一个包容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并形成集聚人才、吸引资金的良好氛围,推动智慧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企业由小做大既而做强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推动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为智慧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六、智慧产业的发展趋势

  1、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引擎作用逐渐显著。智慧产业时代,数据流与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深化结合,加速智慧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深刻影响社会化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智慧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生产要素实现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显著提升社会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智慧产业还持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催生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服务和新业态,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深刻影响未来产业分工格局。

  2、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渗透融合程度加深。智慧经济将有力促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智慧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软件开发、信息集成、网络通信、数字内容、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发展,并促进新兴产业在传统行业领域得到应用。智慧经济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例如沈阳机床生产的新一代智能机床可以与互联网连接,利用温度、压力、热能、振动、运行等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特征编程、加工仿真、实时监控、智能诊断、远程控制等网络智能制造以及工厂分布式、分级式布局,提升生产线管理水平。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智慧产业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日益加深,在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智慧民生服务和智慧城市建设各方面得到应用。

  3、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兴业态不断涌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清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信息等新兴业态快速地完成从技术到应用再到产业化发展的过程。我国云计算从概念兴起到产业化发展仅用了5年的时间,培育出了阿里云等一批国际领先的云计算龙头企业,构建了完整的云计算产业生态体系。大数据从2013年的发展元年到成熟应用并形成产业竞争能力仅用了两年时间。智慧产业化进程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智慧化过程,特别是加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智慧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工业企业生产装备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并最终实现智能制造。虚拟技术、3D打印(增材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构制造业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体系,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众多智能终端产品将拓展制造业新领域。通过融合发展将不断衍生出更多的新业态和新产业。

  4、创新驱动特征凸显,技术迭代频率加快。技术创新是智慧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内存计算、虚拟技术、海量数据存储等新兴信息技术正加速与智慧产业的结合,有望带来关键性变革。人工智能、3D打印、智能机器人、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和产品与智慧产业的融合创新不仅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同时对产业业态和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应用创新将成为智慧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技术会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完成创新和迭代升级。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将取得实质性突破,进一步实现数据分析的智能化。

  5、市场格局加速转变,产业体系有望重构。智慧产业的IT基础架构、运营模式和终端产品形态持续演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正在从单一产品向产业生态体系竞争转变,以平台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模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进入创新活跃期,市场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慧化方向演进,对智慧产业的融合应用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对智慧产业发展依赖程度显著加大,未来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效率提升,将对智慧产业产生持续强劲的应用需求。发展中国家凭借巨大的应用需求,在智慧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中抢占一席之地。同时,智慧产业中的信息交流和变更频繁,个人信息和个体平台成为构成经济竞争的基本单元,模糊了国家、城市和企业经济特征和差异,加大了新兴国家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使智慧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推动全球智慧产业体系加速重构。


  附件2

  目标测算、重点政策及招商目标企业

  一、总体目标测算

  根据各子领域的规模测算,2014年,沈阳市智慧产业规模约为3500亿元。其中,基础智慧产业为2350亿元,智慧产品制造业为100亿元,智慧服务业为50亿元,提升型智慧产业为1000亿元。

  按照沈阳市智慧产业的发展速度,2015-2017年,智慧产业规模年增速将达到15%;2018-2020年,智慧产业规模年增速将达到10%,2020年,沈阳市智慧产业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其中,不包括智能终端在内的智慧产品制造业规模将超过500亿元,智慧服务业规模将超过300亿元,提升型智慧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基础智慧产业的规模依据沈阳市软件产业十三五目标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三五目标来测算,将超过4700亿元。

  龙头企业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将分别产生1-2家规模超100亿元的企业,互联网金融领域将产生3家左右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机器人领域将产生2家以上规模超100亿元的企业,现代建筑业领域将产生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合计,沈阳市将培育年营业额过100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


  二、大数据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相关领域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大数据龙头企业达到10家,大数据产业从业企业达到200家以上,行业应用平台型公司10家,形成重要大数据产业园区2-3个,建成一个国家级工业大数据示范基地。
参考指标
全球产业规模:2014年,产业规模285亿美元;预计2017年,产业规模达到501亿美元。
我国产业规模: 2014年,产业规模757亿元;预计2016年,产业规模1293亿元。
广东省:2020年,大数据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
贵阳市: 2014年底,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预计到2016年底,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达到540亿元。
重庆市:预计2017年,形成500亿元大数据产业规模。
测算依据:几个参考指标中,国家产业规模的数据是狭义的大数据规模,我们不做主要参考,贵阳市的软件产业2014年收入规模刚达到100亿元,而大数据规模就达到200亿,不太合理。重庆2014年软件营收1351亿元,沈阳2014年软件营收1499亿元,两个城市在软件产业发展和规模上相仿,因此参考重庆的大数据产值规模,预计2017年实现500亿元,按照30%的年均增速,2020年可突破1000亿元。)
国外龙头企业
谷歌、微软、甲骨文、英特尔、IBM、亚马逊、SAP、VMWare、mongoDB、Redis、Cloudera、惠普
国内龙头企业
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拓尔思、九次方、亿赞普、四维图新、华胜天成、用友网络、南大通用、浪潮、华为、东方国信、天源迪科、久其软件
依托主体
铁西金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斐讯大数据产业基地、沈阳寰宇电子商务产业园、沈阳软件园、沈北新区智慧产业园
东软集团、东网科技、荣科科技、东网超云、斐讯、软通动力
关键政策
1、推动数据开放;制定数据开放的标准规范;统筹政府数据资源;出台数据开放相关指导性文件。
2、选择信息化基础好、数据资源丰富的领域先行开展试点示范;在工业大数据领域争取国家级试点。
3、制定数据交换交易标准;建立数据交易平台;开展数据交易试点示范。

  三、云计算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相关领域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培育1-2家营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1-2个大型产业集群。
参考指标
厦门市闽台云计算产业示范区:2020年,总投资超过200亿元,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带动1000亿元的关联产业发展。
广东省:2020年,广东省云服务产业规模预计达到3000亿元。
惠州市:2020年,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0亿元。
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云计算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北京市:2015年云计算产业规模260亿元。
(测算依据:依据参考数据估算,国内云计算发展领先城市的产业规模目前在200亿元左右,预计2020年能够达到1000亿元规模,带动相关产业规模2000-3000亿元。国内云计算领域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目前产业规模在100亿元左右,预计2020年达到500亿元左右,带动相关产业规模1000-2000亿元。2020年,沈阳市云计算领域在国内将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产业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国外龙头企业
马逊、微软、戴尔、IBM、谷歌、惠普、甲骨文、思科、Salesforce亚
国内龙头企业
阿里云、百度、腾讯、华为、曙光、浪潮、华三、软通动力、云基地
沈阳市主要企业
东软集团、东网科技、斐讯、格微软件、畅通数据、荣科科技
关键政策
1、完善政府采购目录,将云计算产品及服务列入采购范围,优先采购省内企业产品及服务。
2、综合利用国家和省市财政补贴,支持重大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云计算创新项目、成果产业化项目、技术改造项目。

  四、物联网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相关领域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培育1家营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1-2个大型产业集群。
参考指标
惠州市:2020年,物联网终端及应用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物联网核心产业产值超过亿元企业30家以上。
厦门市:2018年,力争全市年产值超过4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重庆市:到2017年,形成相对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产业规模达600亿元,其中硬件制造350亿元、软件开发100亿元、运营服务150亿元;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力争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测算依据:依据参考数据估算,国内物联网发展领先城市的相关产业规模2020年能够达到1500亿元左右,沈阳市按照这一体量估算。)
国外龙头企业
苹果、博通、英特尔、福特、IBM、通用电气、三星
国内龙头企业
远望谷、新大陆、厦门信达、东信和平、航天信息、上海贝岭、银江股份
沈阳市
主要企业
云狐、怡亚通、晨讯、君盾、仪表院、中科奥维、凯泰、友联
关键政策
1、在现有产业专项资金中加大对物联网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
2、积极引进国内外物联网龙头企业。

  五、行业软件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相关领域产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发展1个大型产业集群。
参考指标
(测算依据:2014年,沈阳市工业软件规模约为40亿元。按照30%增速计算,2020年达到200亿元。)
国外龙头企业
西门子、通用电气、ABB、欧特克、SAP、甲骨文
国内龙头企业
和利时、中控集团、用友、金蝶、数码大方、华天软件
沈阳市
主要企业
东软、先锋、易讯、荣科、蓝英、新松、畅通数据、美行、东网科技、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计算所、东大自动化、中科博微
关键政策
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工业软件与工业云服务标准体系和应用规范制定。

  六、移动智能终端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相关领域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平均年增速为18%,培育3-4家营收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1-2个大型产业集群,汇集企业数量超过500家。
参考指标
全球产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全球产业规模将达到5万亿,年增速约为8%。
我国产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我国产业规模将达到3万亿,年增速约为12%。
(测算依据:沈阳市移动智能终端产业主要布局在沈北高新区和浑南区,其中沈北手机产业园是主要的产业载体,根据手机产业园发展规划,到2016年,园区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到2018年,园区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基于此,预计到2020年,园区内电子制造业总产值将超过1400亿元,其中智能移动终端产业产值约800亿元,沈阳市智能移动终端产业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左右。)
国外龙头企业
三星、苹果、谷歌、微软、LG、MicroMax、索尼、颂拓、佳明、通腾、联发科、英伟达、高通
国内龙头企业
华为、联想、小米、TCL、中兴、酷派、魅族、OPPO、步步高、果壳、海思
沈阳市
主要企业
云狐、敏像科技、德信、沈阳晨讯、泰盟通讯、达源光电子
关键政策
1、对引进企业提供土地供应等优惠措施。
2、面向重点领域和稀缺领域,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七、机器人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相关领域产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平均年增速为555%,培育1-2家营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
参考指标
全球产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全球产业规模约为3万亿元,年增速约为25%。
我国产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我国产业规模约为5000亿元,年增速约为30%。
上海市:预计到2020年,上海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占全国50%以上的份额。
(测算依据: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按照国内龙头级城市的产业规模对标测算。)
国外龙头企业
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机器人、欧地希机电、爱普生机器人、瀚博士机器人、松下机器人、ST机器人、OTC机器人、三菱机器人、AutoTech机器人、DENSO机器人、百格拉机器人、Yamaha机器人、百特机器人
国内龙头企业
新松机器人、埃夫特、广州数控、新时达、安川首钢、埃斯顿、沃迪、福士工业机器人、嘉腾机器人
沈阳市
主要企业
新松机器人、博林特智能高科机器人
关键政策
1、建立产业协作机制,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
2、面向工业制造、生活服务等领域,制定机器人等产品采购目录,完善采购机制。

  八、智能网联汽车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相关领域产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平均年增速为100%,培育1-2家年具有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的骨干企业。
参考指标
全球产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全球产业规模约为4万亿,增长速度约80%。
我国产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我国产业规模约为3000亿,增长速度约80%。
(测算依据:根据我国《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预计同期智能网联汽车年销售量约为60万辆,产业销售额约为3000亿。根据沈阳市汽车产业在全国的发展水平,预计沈阳相关领域年产值约为全国总产值的6%,在200亿元左右。)
国外龙头企业
宝马、丰田、沃尔沃、奥迪、奔驰、日产、福特、苹果、谷歌、微软、思科、通用、现代
国内龙头企业
上海汽车、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北京现代、比亚迪、阿里巴巴、乐视、百度
沈阳市
主要企业
华晨、宝马、通用
关键政策
1、支持传统汽车企业转型发展,提供资金扶持。
2、基于汽车、信息等行业企业,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3、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加强标准贯彻。

  九、互联网金融


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培育3-4家营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汇集企业数量超过200家。
参考指标
我国产业规模:2014年市场交易突破10万亿,第三方支付8万亿,P2P2500亿元,众筹募资近10亿元。
沈阳金融业规模:2014年沈阳市金融业增加值实现4431亿元,年均增长212%,预计到2020年,沈阳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
(测算依据:依据参考数据估算,沈阳市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将实现1000亿。预计到2020年,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务的覆盖率将超过80%。2020年,沈阳市互联网金融收入规模将超过800亿元。)
国外龙头企业
PayPal、Lending Club、Kickstarter、乐天公司、Zopa、嘉信理财
国内龙头企业
蚂蚁金服、中国平安、财付通、网银在线、银联商务、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快钱支付、京东金融
沈阳市
主要企业
银联商务、凯恩元钧、乾包网贷、中普互联网金融
关键政策
建设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框架,按照其业务行为的性质、功能和潜在影响,研究制定适用的监管规则以及相应的监管部门,延伸和扩充现有监管法规体系。

  十、智能交通


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培育2-3家营收超过20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1-2个优势细分领域,汇集企业数量超过100家。
参考指标
我国产业规模:2014年,我国智能交通10个细分行业市场规模为246亿,同比增长25%。
到2020年,中国的智能交通行业规模可达2000亿元。
(测算依据:比照沈阳市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全国产业总值比重为5%,依据参考数据估算,到2020年,沈阳市智能交通领域在国内将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产业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国外龙头企业
西门子、IBM、阿特金斯、柏诚
国内龙头企业
北京易华录、银江股份、海康威视、赛为智能、宝信软件、皖通科技、川大智胜、中海网络、浙江大华
沈阳市
主要企业
天久集团、帝信通信、斐讯数据通信、中国移动位置服务基地、辽宁神州北斗卫星运营服务平台
关键政策
促进新型服务模式的发展——推动交通管理部门面向新型模式的发展要求,放宽市场准入,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新模式的快速发展。

  十一、智慧医疗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相关领域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培育3-4家营收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汇集企业数量超过150家,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参考指标
我国产业规模:2014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为1139亿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30亿元,同比增长899%。到2020年,健康服务产业总规模将达8万亿元人民币,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接近2千亿元。
沈阳产业规模:东软集团2014年医疗业务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5987%。
(测算依据:依据参考数据估算,预计2020年我国智慧医疗相关领域产业规模为8千亿元。比照沈阳市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全国产业总值比重为5%,预计2020年,沈阳市智慧医疗在国内将处于领先位置,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400亿元。)
国外龙头企业
通用电气、英特尔、IBM、微软、Google
国内龙头企业
东软集团、万达信息、卫宁软件、泰格医药、银江股份、宜通世纪、延华智能、和佳股份、迪安诊断
沈阳市
主要企业
东软集团、新松医疗、飞利浦医疗创新中心
关键政策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加强区域卫生信息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信息机构建设,统筹智慧医疗平台建设,推动电子病例、远程诊断相关试点实施。

  十二、智能制造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培育出能够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旗舰企业,形成一批在智能制造领域走在国家前列的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总集成、总承包企业,建成若干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区。
重点面向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电子、航空、轻工、建材等行业,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参考指标
(测算依据:在《沈阳制造业智能升级行动方案(2015-2017)》中提出:“到2017年,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50亿元。培育3-5个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旗舰企业,形成10个以上在智能制造领域走在国家前列的骨干企业”,经过“十三五”后期的提升发展,我们认为突破600亿元的收入规模难度不大。)
国外龙头企业
瑞典ABB、德国KUKA、日本FANUC、川崎机器人、AmericanRobot、西门子、霍尼韦尔
国内龙头企业
沈阳机床、和利时、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华中数控、秦川机床、同济科技、机器人、三丰智能、博实股份、海得控制、汇川技术、东土科技
沈阳市
主要企业
新松机器人、博林特智能高科机器人、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高精数控、沈飞公司、沈车公司、沈阳北车、沈阳利源、沈鼓集团、特变电工、华晨宝马、沈阳五洲龙、北方重工集团、三一重装集团
关键政策
细化和落实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应用的自主创新、财税扶持、投融资以及人才培育和引进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十三、现代建筑业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现代建筑产业产值6000亿元,全市70%以上的建筑工程采用现代建筑产业化方式建设,装配化率达到50%以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应用体系。
全市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5-6个百分点。
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的建筑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
参考指标
(测算依据:在提供的现代建筑业材料中,提出“2014年,沈阳将实现现代建筑产业产值2000亿元;2017年,实现现代建筑产业产值4000亿元,全市50%以上的建筑工程采用现代建筑产业化方式建设,装配化率达到30%以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应用体系”,以此推算2020年全市现代建筑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难度不大)
国外龙头企业
霍尼韦尔、西门子、江森、法国圣戈班、韩国SK、法国万喜集团、日本鹿岛、卡特彼勒、法国布伊格集团、豪赫蒂夫公司、西班牙ACS集团、日本小松公司
国内龙头企业
中国建筑、中国铁建、汉鼎股份、延华智能、达实智能、泰豪科技、同方股份、太极股份、中建电子、浙大中控、万科集团、绿地集团
沈阳市
主要企业
沈阳远大集团、鹿岛建设公司、沈阳骊住公司、积水住宅公司、沈阳兆寰公司、亚泰集团、长沙远大住工公司、中南建设集团、万华节能建材公司、宇辉集团、盛西尔集团
关键政策
面向沈阳市现代建筑业发展,及时跟踪产业发展状况,建立较为完善的行业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对现代建筑业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应用;高度重视对现代建筑业的宣传和应用推广的力度,提升社会对产业发展的认识,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四、现代农业


发展目标
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市重点农业领域发展基于智慧产业的智慧生产、智慧流通、智慧销售和智慧管理,推动水稻、油料等特色经济作物的智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传统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向精准农业转变。
国外龙头企业
卡特彼勒、约翰迪尔公司、纽荷兰公司、
国内龙头企业
中粮集团、江淮动力、中联重科、大北农、阿里巴巴、恒大集团、神州信息、赛为智能、
沈阳市
主要企业
隆迪高科技、禾丰牧业、文成企业集团、万顺达集团、神禾谷业
关键政策
加强对全市现代农业的统筹规划和管理,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全面推进布局农业信息基础设施,重视对面向现代农业领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361

帖子

216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6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16:20:52 | 只看该作者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智慧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据《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02.1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42号)精神,加强我省城市配送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配送发展质量和水平,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6.02.15

24.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发挥税收风险管理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工作制度、机制和平台。完善重点行业、税种的税收风险特征库、模型和指标体系,发布推送风险应对任务,为各级税务机关风险应对提供精...
发布时间:2016.02.16来源 :中国会计视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本本才能·88cn.cn ( 赣ICP备15005731号-1

GMT+8, 2024-12-23 07:11 , Processed in 0.13416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