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书院 | 王童简介

陕西省阳明学会 陕西省阳明学会
2019年03月13日 03:01


图片

 

王童,北京人。终南阳明书院副院长、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阳明心学研究会研究员,学者。早年研习国学,接触儒、释、道思想,深入心性、义理、物理之学。善于写诗、文言文。提出“心即生命”、“用诚”、“心箴五句教”等哲学理念。发表学术论文《关学与心学的同质性——天下为公的生命境界》、《周易与实践大同的民族精神》等。

 

 

哲学思想

 

心物一元

早年熟读《南怀瑾选集》,继承并发扬了南怀瑾先生的心物一元说,并提出心物一元内在的道器合一、体用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由此阐述其基本思想基点。《执中录》:“宇宙,道器合一之体,无所穷尽也。故宇宙本质,即是道器合一,而道器合一之本质者有二,其本质形成为宇宙,其本质特性为无穷。道器合一之内容有二,一为形而上之道,一为形而下之器。形而上之道,其现象为自然不主,正所谓长弗宰、为弗恃。其特性为循环往复,正所谓否极泰来、反者道之动。其意义在于生生不息,正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形而下之器,其本质为变化恒动,正所谓变动不居,周流不息。其内容有二,一为物,二为心,心是物之心,然心之变化时遇也控物之变化,此所谓自主自得。物之本质者,无中生有,无非虚无,无是无之态。物之内容有二,曰阴与阳。物之特性为曲升,自下而上,曲折进取,无所坦途,有吉有凶。心之内容者有二,曰性与情。心之性为心之体,性元无善无恶,与时位行而增损之,然性之良知,本然纯粹,动亦定,静亦定,明觉知判。心之情为心之用,情中有意识,受性变而情易之,或正或逆,进生诸善恶之行与喜怒哀乐。由此身行以之而为,故万殊多途。心之特性,一者,良知恒定;二者,性之善恶变则情意行易。

 

敬己成人

基于民胞物与和人道理念,提出《周易》正位凝命当中的时位关系的集义适宜理念,归结为敬己成人。

《孤舟学记》:大凡习礼,不是在仪容举止上下功夫,而在于一个礼字。礼,尊敬之心,发乎于内,而显乎于外。发于内者,礼敬之心也。显于外者,举措之仪也。故礼之本,和为贵,敬人以成己,非先敬己以成人。敬人者,不敢傲于人,则己之威仪自树。敬己者,处处小心,易生虚伪,则非但成就不了自己,还误了别人。所以圣人功夫,只在知行合一上,内外贯通,敬人成己,无非一个诚字。不诚,则心中无物,便是漠不关心,呶呶焉以不仁,则近于禽兽者矣。故君子丈夫,不患不知真理,而患没个敬字在身。

 

心即生命全体大用

在龙首原,通过体认,认识到了心的本质,不是意识与心理,是一切生理、性理、心理的根本,打破了心的唯心性,提出了心如渊泉,含一切智;心如洪炉,遍一切造;心如几弦,影一切物;心如磐根,具一切中;心如日月,明一切时的心箴五句教,并结合物理、精神的曲折上升的用在体相的一物三含本质。《孤舟学记》:“体即数,相即象,用即理。提出了心即生命全体大用思想。

 

用诚

根据诚意本质,提出道德行为的一切本质在于用诚。用诚是人之所以知行合一的可能,知行合一是用诚的实际表现。《孤舟学记》:“夫人性在于人心之中,自秉向善之知。故性,无善无恶,只是可知善知恶,之后向善去恶耳。故此向善之知,人之良知也。良知乃是性之本体,谓责善正人之轨。人若致此良知,即所谓率性而为。率而尽此良知之知,即所谓人道备致。致良知之道,在于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者,非欲成事也,实在事成也。如何事成?则在于即知即行。良知与行为合一,良知发现则必行,行之所以行,在尽此良知。故良知一念发动,便是行了。知行只是一事,譬阴阳只是一个太极。故知行合一之保障,在于用诚。用诚者,不诚无物也。诚之在事物,则即知即行,此番诚意工夫之道尽,方可知行合一。用诚则意正,意正则心正。心正,知行则可慎独。

 

三教归文

儒、释、道三教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历史进程当中的文化认同的集合。不应该归结于任何一家,应该归结于文化。

 

生生不息

历史的转折与发展是生生不息的,其中的本质是新建于旧、适时适人、简易可用。其中的内容是新生无止、曲成无遗、无穷其生。《执中录》:“夫主客之系,受时位之易,有不同之心,亦有不同之理。此心随时位而变,此理随时位而化。或因社会结构,或因经济基础,或因地位高低,简言之,所居之境也。故三代不同礼,古今不同俗,或存一二习俗,而心易理变,当今之葬礼,非古之葬礼也;当今之语言,非古之语言;当今之制度,非古之制度。形同质异,因时而易,天下之常道也。

 

双反持平

历史的此消彼长,如同阴阳的变化,阴长则阳必长,阳消则阴必消,否则就无持平状态。

 

儒商理念

儒商应具备章其远近、兴灭继绝、举而措群、参赞天地等四种践形实际,才可称之为儒商。

 

心形合一

知为心,行为形。心形合一,才是知行合一,才可天人合一。

 

性命说

性有三性,人性是惧、乐、生三性合一的。命有三命,人命是义利、明德、行道三命合一的。三命三性,构成了人的性命。


有无说

《老子解原》:“有无相生,有即无,无即有。无者,有之无。有者,无之有。四壁之墙,中空有容,故虽室用在无,亦先室有而有有室之空。故有无一体,有为体,无为用。有者,无之本,以此中空。无者,有之用,以此容物。故器为体,道为用,体用合一,宇宙之本也。

 

中和说

《孤舟学记》:精简纯一谓之中,执中用两谓之和,不以此为实,不以彼为虚,随也,时也,不可执一而无权。若无权为学,乃成呆板。权,变也,即是诡。兵者,诡道,诡即是变,变化以随时。若圣人之学,必从世中来,与事相触,乃有其功夫。

 

心性说

《孤舟学记》:心性即生命之性。生命之性有三性:内性、外性、所能性。内性者,一为意识性(识欲而生好恶),二为百骸性(身内、身外)。外性者,一为全体致(主体范围),二为大用致(体为现有,用为可能)。所能性,一为所及(主体行及),二为能及(大用行及),三为能所及(大用于主体行及),四为所能及(主体于大用行及),五为所能致(用在体中参赞),六为能所致(体在用中参赞)。心即生命全体大用,心即生命之性。

 

惟克念

《孤舟学记》:今日悟得惟克念三字,实为自证本知、胜私复理之奥。夫惟克念者,由私欲之萌,己所独知微思时,良知自知其是非。非念惟克,乃克己复礼之行。然人生资秉异,故有克念之异。生知安行者,不勉而中;学知利行者,择善固执;困知勉行者,强恕而行。夫唯强恕而行,唯惟克念之本,惟克念即是慎独,慎独方可致中和。惟君子时中而贵和。

 

以上是王童先生本人的相关哲学思想,仅占其哲学思想的十分之一,由于篇幅有限,所以不再赘言。

 

图片



相关作品

 

《诚箴》

诚者,天道也;用诚,人道也。天命者性也,率性行之,通于阴阳之变。地命者形也,践形行之,感乎柔刚之措。人命者情也,和情行之,顺由仁义之心。而问运命之由,形性成情,以致于命,而情易折变,而有其运。于父而言,情占十分之一;于子而言,父情占其十分之九,己情占十分之一。于此而衍,生生不息。夫此三者,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性,其在天也。言行容止曰形,含章之形,其在地也。天地交感,人命生发,达于六合,成位允时,以有情焉。情志中和,是以参赞天地,明正彝伦。此三才,由天生致成,故天道为诚,而用诚乎人道者矣!

 

《用诚箴》

人者,天地之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之质一,各含生生之性,而有变易之情。心即生命也。生命之存,天地之生焉,无分南北,心同理同,物之终始,人皆可为圣之证也。故天地之道,诚也;人之道,用诚也。夫德之孝敬仁义,皆由诚而发。用诚之始,天人之几也。夫惟用诚,是以秉怀正道,与天偕行,百物之能感,彝伦之所应,皆由此出。不诚无物,用诚物自可正,何不用诚耶?德从此中出,人若不用诚,岂可有德行,岂可从德中彰显至道?故用诚者,人之本也,不可忘哉!

用诚自可有德可行,孝敬仁义,忠恕恻隐,百善之源,即出自于诚。用诚者,为人道也,至矣哉!诚者,天地生生不息之道也,至矣哉!天人之几,纯与不纯,皆在诚与不诚,君子小人之别,亦在此,真伪虚实,不可不明。

 

《孤舟学记》节选

晚间,偶忖理学之义,忽然有得。夫宇宙之间,一阴一阳,此二气,本一物之二极,亦宇宙之二态,诚所谓之一元二含。此阴阳之气,相冲相荡,变化成物,而此中变化之序,谓之理。先前,予论有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体一用之谓器。夫道生万物,原不是天地之先,是成现有天地之先,故道之大本,即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故气之冲荡,先之而后,后之而先,自下而上,复上之为下,有所新上也。此气也,物之体也。而此气之于物,因气物升,因物气生,气决定物之新,物决定气之新,故气物合一。然物新气新之变,乃具其理,理不在事先,理在气物变化当中,可变,可知,亦可控。然理,总不出个物,物,总不出个气,此三者,本在于物也。物,可见亦显;气,物因之而新;理,气物之理。故器物者,体在气,用在理。

夫万物一体者,缘万物具其普遍性,乃皆赋阴阳之气也,通此一气,故万物一体。气为物之体,理为物之用,物者,器也。故道,器物之道,无器物,则无此道,无此道,则无此器物,此间虽有二名,毕竟只一事,无分于先后,实乃心物一元,谓之道器合一。

夫理者,物之用也,其所用,非物之用,实由人之所与之能一之。夫人心之性,自赋同具其向善远恶之知,此为人之好恶也,实是非之心,良知也。故以良知致于事物,用诚不自欺,明理运用,知事践行,则物自正,此即知行合一,以事物实在处,可扬发出人之价值。夫理之所以引发善恶是非,乃由人性良知之涉足,以事物变化之理涉入生命情怀,以良知判断,或弃或续,或逆或顺,善恶是非,循于人也。故事物变化,客观也;变化规律之理,客观也。客观之物,不以感性情怀之所知行,则为寂也,故人当务实,主客合一,自然率性,合理而行,或正或反,则价值是非,当下立见。故气物合一而理在,理气合一而物全,道器合一而为宇宙,知行合一而事上炼。

 

《执中录》节选

修道之谓教,所谓教,行道之彝也。夫道无形,谓之虚,而于人谓之德,行德为实。夫行德,当先识仁之在。仁在人心,显发而为义,义宜而后万德明焉。而仁之本,在于心之性,心之性向善,行之为致良知。良知自知,本为智慧,不是技能先验。况良知固有于人,无形无相,空空如如,所知为存。而其所不明者,只局限于所知,但能知一切,寂然不动而感而遂通,只是一个存在。故当自净本心,归于本原,空其所空而为道日损,明其所明而为学日益,直下简易。待到灵明精觉时,自然欢喜无限。所求在于复,所验在于履,所涉在于坎,所素在于谦。故修道只是一个复字工夫,复返本体,灵明精觉,届时自觉光明圆满,智解心开,克己向善,不为恶行,动静皆定。此皆为修道工夫,须从日用中炼心体会,不可沉浸于空寂。

善恶只是意中分别,于时位迁流中,变化对待。良知无善无恶,对一切事物皆平等相待,尊重包容,无有分别。夫心之有良知、良能、意识三质,良知知之而应物,是为道心,而意识为人心。道心人心,只是一心,圣狂罔念之中,不可不惧。意识念头,率尔等流,有善有恶,良知无善无恶,但可知善知恶,继而为善去恶,良能即行之稳当。若良知昧而意迷深,此识欲过重,良能所行便不稳当。

人之视听言动,喜怒哀乐,一切功能,皆为良能。良能者,人之本能,一半先天固有,如饮食情性,良能向善也;一半后天培养,如理念技能,良能可学也。而人之良知不明,意之识欲蒙昧,良能自然行恶。故良能本来无善无恶,发于日用中,有其工夫,只良知意识中,圣狂罔念耳。一念觉迷,所铸因果便截然不同。

 

七夕

烛暖秋夜闻雨湿,鹊语云宵相会时。草零不是无边渡,河子忘归执念迟。但凭笃行无心憾,衾寒岂奈致良知。风散流云天垠现,忽然启明牵牛子。

 

龙场铭

曰若惟时,瘴疠伏夷。纯粹精化,泛涛乘气。载道孤随,与天曷极。黔云燕魂,何陋君体。道德仰化,王鲁成炁。将迎若思,纷纷涟漪。丛草盈生,映心澄体。同道偕通,感化弘兹。行止景仰,君子居之。元精通神,命亘游息。龙吟星睹,心彻光漓。咸休与同,万里崇斯。幸同至哉,偕友咸集!

 

八仙宫述怀

悠悠水无情,淡淡天风静。韶华八仙里,真德九品盈。秋露满阆苑,柱石闻澈清。应物凭扶摇,弦丝沁内景。

 

题香积寺

梵音吐芳华,山林映冬夏。盈气朝晖载,钟秀上品佳。徒虑启圆智,细微偕时发。一息止念处,苍海天地家。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陕西省阳明学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